关灯
护眼
字体:

五、现代荀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6^荀子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课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

    郭志坤先生认为:“荀子学于儒家而背儒,他综合百家之学,通过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课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荀子的思想‘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观其善行,孔子弗过’,‘德若尧禹’,可是‘世少知之’。”①荀子不同于其他儒家,是独立于儒学之外的“荀学”。121郭志坤先生的这一看法,既标明荀子在思想理论上的独立性,也标明了荀子人格的独立性。

    7.荀子是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

    有一些评论荀子的文章称荀子为地主阶级思想家。因为荀子给封建地主阶级建立政权设计了一整套体制,并且强调要按照贵贱、长幼、贫富把人分出等级,讲“尊君”。

    荀子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不是专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如梁启超所说:“其学说之含有永久性者一即并非对于时代问题发言者,则无论何时皆可以咨其严刻之评骘也。”③梁启超把荀子的学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时代问题发言者”,一部分是“含有永久性者”。从荀子思想的整体观察,将人分出封建等级,还有那些为建立等级制度而设计的衣服、车马、俸禄、礼仪等等,都是根据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出的一些具体意见,都属于“对于时代问题发言者”。让封建专制永恒于世,不是荀子的社会理想。荀子的社会理想是“大同”,是社会公平。当前的不公平,是走向社会公平必须经历的“维齐非齐”之路。因为荀子设计了封建专制制度,便给荀子加上“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帽子,就委屈了荀子。

    8^荀子是世界社会学老祖。

    英国社会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把荀子称之为世界社会学的老祖。④

    荀子从人的初始状态研究社会,揭示出“人之性恶”的缺陷,倡导“化性起伪”,用礼义和法制来约束人性,弓I导人性走向文明和崇高。

    荀子又从人的初始状态分析,发现了社会组成的奥秘。提出“名分

    使群”,认为社会分出男女、老少、强弱、聪明和愚笨、健康和残疾的差异,分出贫富贵贱、士农工商、君子小人的差异,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规律。“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①依据人的社会分工、能力和贡献分出区别,这不是不平等,而是“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③

    荀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第一个揭开了人类组成社会的奥秘,英国社会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丨布朗把荀子称之为世界社会学的老祖是十分正确的。

    9^荀子是唯物主义与争取社会进步传统的代表。

    山东学者刘蔚华与苗润田合写了一部《稷下学史》。书中对稷下学宫的杰出学者,如淳于髡、孟子、宋鉼等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分别做出了评价。荀子曾经在稷下学宫三次担任祭酒。他们用比评说孟子更大的篇幅来评述荀子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得出结论是,“荀子是先秦最博学的哲人”,是“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孔子死后,儒学分成八个派别,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因而也就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的传统。孟子是唯心主义与保守主义、改良主义传统的代表;荀子是唯物主义与争取社会进步传统的代表。但是荀子开创的传统在儒学发展史上始终没有取得正宗地位,被视如异端,这是儒学的不幸。

    10.荀子是与亚里士多德同等的文化巨人。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认定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派。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里又认为,荀子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中包括自然、社会、认识论和逻辑学各方面的唯物主义的理论。说荀子是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还把荀子与世界上的思想家做比较,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三八四年,死于公元前三二二年。他是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和荀子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推崇教育。从事学术研究,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美学、物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写下了大量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确很相似。所以,冯友兰把他们看作是同等的文化巨人。但是,荀子并没有获得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历史地位。

    11.荀子是中国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民族文化之源。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改革还要深入发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民主政治。

    青年学者储昭华出版了一本专著:《明分之道一从荀子看儒家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他认为,从孔孟之道里面,很难找到与现代民主政道的融合点,唯有从荀子的学说里,才可以找到与现代民主政道相互融通的路径。

    为什么偏偏是“大本已失”“喜为异说”的叛逆荀子,能够和现代民主政道相通呢?

    有学者从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来分析,说信奉性善论的国度,其制度安排往往是逐渐走向性善的反面;而信奉性恶论的国度、民族、地区,不能说它避免专制,但走向民主、走向宪制、走向法治的概率要大。

    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璀瓌如星的思想群落当中,最接近同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中国政治思想家,不是别人,恰恰是荀子。荀子在当时敢于正面批驳孔子,尤其是对孟子的性善论,直截了当地指出其荒谬,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一个思想史事件。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他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化性起伪”。就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一个人工努力的过程。这个解释在春秋战国思想家当中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如果中国按照这个思想发展下去的话,自然而然就会推导出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著述《利维坦》中所说的“权力要对权力牵制”。正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都是有性恶成分,才会推导出制度性的安排,而不是道德性的说教。

    他认为,在荀子的思想成果当中,可以找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怎么落实法治,怎么走向民主政治的思想之源。

    还有学者说,西方的观念基本上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用法治比较合理。荀子的观点就为我们当今实行以法治国,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荀子所讲的恶,是说最后的结果不好,并不是说人一出生下来尽想干坏事。说人性恶,是说人的本性必须有制约。所谓没有制约的任何权力都会腐败,这正是荀子的思想。

    以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走向政治民主,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源泉。

    12.台湾地区对荀子的研究。

    数十年来台湾地区对荀子的研究持续不断。

    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蔡锦昌先生认为,台湾地区荀学之特色,除基本上延续民初新文化运动以来荀子被认为是旧传统中比较接近西方现代科学典范的重要思想家以外,研究荀子的另一种新意涵就是补孟子的内圣学之不足,亦即港台新儒家所谓“开出外王之学”。他把台湾地区的荀子研究分作以牟宗三为代表的“道学派”和以陈大齐为代表的“文学派”。“道学派”基本上延续了宋明理学的观念,对荀子贬多褒少;“文学派”则基本上延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对荀子贬少褒多。两派皆同意荀子思想偏重于礼义,可补孟学之不足。但是“道学派”认为荀子是负面补足,或者说是无本源的、技术上的补足;而“文学派”则认为荀子是正面补足,或者说是本源的、性质上的补足。他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上。说荀子讲的性恶,是指本质上的恶,那就是“道学派、说荀子讲的性恶,是指不经师法之化才恶,那就是“文学派'①

    台湾大学佐藤将之认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学界开始以西方学术的各种方法和术语来研究中国思想。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者,应系胡适11891—1962〕与冯友兰〈1895—1990〕。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上卷》是中国学者直接引进西方哲学来分析中国思想史的先驱。其以“儒家人文主义与传统”为切入点,试图在“天”的概念上从人格神转换到自然规律之过程中,找到《荀子》哲学的意义。胡适将《荀子》“天人关系”的学说与培根的“戡天主义”相比。与此同时,胡适也在“天人关系论”的架构中,掌握了荀子“人人要努力”的主张。因此,他认为:《荀子》哲学的核心意义,是其明确提出人类力量之于自然环境的优势这一点。①

    曾经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和心理学的陈大齐〈1886—1983〉认为,《荀子》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社会秩序:即“治”。陈大齐说,荀子学说“范围颇为广泛。其中心思想或其究竟目的,则在于阐发国家如何始可以平治,个人如何始可以善良,亦即在于讲求致治致善的途径,而在荀子看来,治乱与善恶几乎是同一意义”。121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